们也应感同身受吧!”
“陛下不会忘记伱们,今年伊始,在陛下的关照下,吏部将对咱们进行京察。”
哗啦啦——
这句话一落地,立马惊起了不少的冷吸气声。
好家伙,六年一次的京察提前到工部身上,这是人能做出来的事?
包括于成龙在内的所有人都慌了。
人行于世,百密一疏,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完完全全没纰漏。
“放心,既然是关照,那么京察对你们自然是正面居多,些许小事也会忽略掉。”
孙江正色道:“京察一过,尔等或升官,或转任,总之大部分人必然会前途远大的。”
一瞬间,气氛就热烈起来,人人露出喜色。
“所以,诸位——”
孙江环顾众人,沉声道:“像去年那样对淮河缝缝补补,兴建圩田之事,高兴的只是地方同僚,工部,内阁,乃至于圣上,并不太高兴。”
“对黄、淮二河,今年要来真的了。”
所有人这时都心事重重。
于成龙随大流离去,半路上被一小吏拦下。
被带到后院,见到了孙江,孙侍郎。
“见过少司空——”
于成龙一愣,稳住了心思。
“于成龙,你是山西人?”
“山西太原府,永宁人。”
“首揆也是山西人,看来山西出英才啊!”
孙江赞叹道,瞥着于成龙干瘦的脸,笑道:“临行前,我倒是多听人赞你行事果敢,为人谨慎认真,虽然是一些誉名,但我却想知道是否名副其实。”
“说说,对于治黄,治淮,你有什么想法。”
于成龙眉头一蹙,对于这位侍郎的方直倒是有些不适应。
不过他终究是心系治水的,拱手拜下:“少司空,数百年来,黄河夺泗水入淮,已然成型,非人力可变之。”
“治黄之事,无非是缝缝补补,并无新意。”
“而朝廷之重,则在于淮河。”
“哦?”孙江眉头一挑:“你倒是好大的胆子,天下都重黄而轻淮,你倒是反过来了。”
“前朝潘太保(潘季驯)束水治沙,已属良策,臻致完善。”
于成龙毫无畏惧之色:“如今朝廷最要紧的,就是要给洪泽湖泄洪,也是给淮河一条出水口。”
“不然的话,随着高家堰堤坝越来越高,其后果则日益严重,反而会影响黄河之稳定。”
“到时候水患必糜烂数省,千万百姓葬身泽国之日,想必不远矣!”
ps:写治水,我真得要查资料想想怎么治理黄淮地区,要言之有物,我太难了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