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 第498章 我才十八岁!

第498章 我才十八岁!

上一页四合院之饮食男女章节列表下一页
的怀疑。
在港城时他还见过那位赖先生,真正玩经济的能人,是娄小姐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
按照李学武的安排,两人一明一暗,一内一外,支撑津门的场子。
同去的还有老七佘永文、老八符永明,均是在这边教导熟了的小子。
十三太保京城只剩下老九戴永兴及以下几个小子,其他各奔东西。
就是现在剩下的这五个小子也基本不出外勤了,车子早就租给了街道来奔生活的年轻人。
街道上拉得下脸来讨生活的年轻人属实不少,沈国栋也会做人,没搞什么选拔制度,完全靠介绍。
有托底的人知晓了回收站这边要招人的消息,便引着自家子侄或者知根知底的年轻人前来问询。
都是一个街道住着,这保人如何、年轻人如何,沈国栋自然知晓。
合适的留下,不合适的只言说这一行的辛苦,尽量让对方知难而退。
要说没答应的会不会心里有怨恨?
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来有保人在中间缓和,二来回收站懂礼数。
就算没收下的,也没绝了人家的生路,只言说送来的破烂这里照收不误,不会克扣。
最后,沈国栋也不担心有人伺机报复,明面上这里的情况街道和废品公司都清楚,更有供销社的关系在。
不怕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由姬毓秀的身份在这压着,谁不知道她早前在街道所上班,现在去了分局。
不算是什么大领导,可只要是街道上的小子谁又不是有家有口的,当初敢来这里闹事的,有几个好的?
李学武在这边出现的次数愈加的少了,可他的威名却愈加的震耳。
在东城红星厂里一言九鼎,肩膀上还扛着卫三团的兼职,跟分局这边关系好,跟地方的关系更好。
万别说是这街道上的小子,就是城里混社会的顽主和老兵们有几个敢在这条胡同撒野的?
回收站的三轮车又增加了,三轮车头前挂着的铁牌子一如当初老彪子几人玩笑写的那些模样。
可当初是玩笑,现在却是一块没人敢惹的招牌。
只要见着三轮车上挂着这样铁皮牌子,敲着梆子收破烂的,都知道是交道口废品回收站的。
要论江湖地位,沈国栋跟着李学武混的那时候还是五几年、六几年初,现在排行也算大哥。
可要论身份实力,有谁敢跟这里充大辈儿装大哥。
见着这样的三轮车没人敢欺侮,熟悉的倒是要笑着打声招呼,攀个交情,人家见着了也觉得神神秘秘的。
回收站三轮车租赁有个规矩,任何人不得作奸犯科、寻衅滋事,更不得在份量和钱币上做手脚。
谁敢砸了回收站的招牌,沈国栋发了狠话,一监所有的是缝纫机让他踩,能让他踩一辈子!
所以说起来好笑,这回收站四十几台三轮车倒成了丐帮一样的帮派性质,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每天早晨呼呼啦啦的三轮车从胡同里蹿出来直奔四九城各片,好像真成了一个产业似的。
这产业还就被街道所保护了,从未有人来质疑过回收站这种经营模式是否合理。
合理不合理不是别人能质疑的,这里是街道,全归街道管。
李学武干妈坐镇街道,又有李学武在外面闯出了诺大的名头,谁敢来找事。
嘿!你还别说,沈国栋这人在这一片小江湖中算是个背景深厚的人物了,可从未见他嚣张跋扈过。
李学武的威名愈烈,他对待街坊邻居也好,对待客户也罢,却更加的和气,见人三分笑,从来不胡闹。
包括在回收站工作的几人,对待上门的客人那必然是态度更好了。
因为沈国栋只给他们说了一句话,别给武哥找麻烦,武哥麻烦了,他们连饭都吃不上了。
这回收站在街道的名声越来越好,尤其是招揽年轻人赚钱养家。
不仅得了街道的表扬,更得了街坊们的维护和支持。
这两年但凡遇着大事小情的,哪次不是回收站里的小伙子们义务出工帮忙,不辞辛苦出手相助。
这些善举街坊邻居们自然看得见,也记得住,现在更是了,谁敢找回收站的麻烦,不就是找他们麻烦!
因为他们的子侄现在也跟回收站讨一口饭吃,挣一份家业。
收破烂赚不赚钱?
那必然是赚钱的,只要蹬上了三轮车,哪天下来不是块八毛的。
一个月下来三十多不敢说,但只要正经卖力气,二十七八块不成问题。
你问问车间里上班的工人一个月挣多少,他们养几口人。
来回收站蹬三轮车的,多是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无不是家里养不起他们了,不得已而为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来的时候一个个嘴里说着愿意,可满脸的不情愿就差大声嚷嚷了。
但只要蹬了一个月三轮车的,你再问他们愿不愿意,他们准告诉你谁敢抢他们这份工作他们准急!
沈国栋把回收站的大头利润让了出去,走薄利多销那个路子,反正又不指望回收站能赚多少钱。
即便如此,每天核算账目也能看得见回收站的流水比以前多多了。
四十几台三轮车,还不算扛着麻袋捡破烂的人呢,每天晚上这里人声鼎沸,全是来交车交废品的。
仓库早就不够用了,沈国栋去街道找了王主任,李学武干妈心里念着回收站的好,答应给找仓库。
你看现在四九城人多了,缺少住房安置,可有些房子还是空着呢。
为啥不安置老百姓入住?
一方面是产权不明晰,怕人家拿着房契回来收房子。
二来这些房屋多是高高的屋顶,属于以前的仓库,也住不得人。
所以,这样的院子产权一般就在街道手里,王主任自然要帮忙挑选个合适的,好方便他们使用。
沈国栋心思多,给王主任讲得是要以回收站集体的名义买一处带仓库的院子,这样也省的以后有影响。
怕搬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受了李学武的启发,对房屋和土地比较眷顾,能有机会自然多拿。
他今天急着带了于丽出去就是看院子去了,王主任给安排的是早前小鬼咂建的物资仓库,现在归街道管。
这样的仓库有很多,很有名的位于礼士胡同的刘墉府,就是那个刘罗锅,敌伪的时候就是大仓库。
今天看的这一处也是一样,早前是大官的宅邸,后来被修整成了仓库,现在都归了人民了。
“前前后后八个大仓库,里面堆着街道收缴上来的一些陈年物资,现在算破烂”。
沈国栋悄声给李学武解释道:“王主任的意思是街道也懒得处理这些,一并给了咱们,但价钱……”
“实惠的就拿下,犹豫什么?”
李学武看了他一眼,问道:“手里没钱了?”
“那倒不是,钱都在于姐手里,账都在嫂子手里,我花钱不难”。
沈国栋挠了挠脑袋道:“王主任的意思是,仓库连带里面的东西作价2500块钱,但有个条件”。
他看着李学武解释道:“本来那边是街道准备开小厂子的,响应去年五月七日的指示嘛,但没来得及”。
“不过这也算是一个组织任务,各街道都得有的,王主任想让咱们把回收站的业务拓宽一下”。
“怎么拓宽?”
李学武拉着他往院里走了走,于丽抱着李姝也跟了过来。
她主动解释道:“王主任的意思是既然这些废品要交给废品公司来处理,为啥不自己搞”。
“咱们不是搞着呢吗?”
李学武微微皱眉道:“废旧书纸啥的不都打包往造纸厂送了吗?”
“王主任的意思是,如果方便的话,还是咱们自己成立几个小工厂的好,她可以帮忙办理手续”。
沈国栋挠了挠下巴道:“我就是含糊着,这回收站还行,要是开街道集体工厂,到时候怎么算啊?”
李学武瞅了瞅他,又看了看于丽,问道:“你们俩咋想的?”
于丽犹豫了一下,道:“我觉得既然王主任说了,那定是对咱们也好,对街道也好的项目”。
她看了沈国栋一眼,道:“先干起来嘛,如果不成大不了停了”。
“街道那边一来是想完成组织任务,二来是想安置一些年轻人”。
沈国栋道破了本质:“还有就是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想要给街道创收,毕竟上面的财政也不宽松”。
“那就搞嘛,不过你们就别出头了,不太方便”。
李学武眼珠子转了转,道:“你去跟干妈说,这件事要想持久,还得拐个弯儿”。
他交代道:“把供销社拉进来,生产一些他们能卖的,跟回收站这边也方便的东西,性质就挂两边”。
“那个……还是跟回收站一样?”
沈国栋迟疑着问道:“要街道的手续,要供销社的资质,然后搞个小集体合作社?”
“嗯,挂三块牌子。”
李学武叽咕叽咕眼睛道:“经营单位就以回收站为主体,算是二级分支机构吧,到时候也好说话”。
“明白了,这件事我去办”。
沈国栋瞬间就懂了,这小集体身上套着三个单位的牌子,不查街道,不查供销社,专查回收站的话,回收站的身上还有三块牌子。
这属于套娃了,好多个单位牵扯在里面,谁查谁迷糊。
供销社给一个产品特供的资质,解决了生产问题,街道给一个合法的身份,解决了招人用人的问题。
当然了,这些小集体得给街道分一部分利润,还得给供销社那边上一部分水。
本来回收站也没想过要经营这些,还不是街道看得出这边的靠谱,把组织生产的任务给了他们。
这也算是一个天大的好处了,更是给回收站套了一个金身。
赏脸就得接着,不然不就成不要脸了嘛。
这件事说完,于丽又跟他汇报了俱乐部和山上传下来的消息。
知道他明天不来俱乐部,逮着机会也省得去他家里汇报了。
一个是青年汇那边有了进展,左杰倒是能折腾,最近审核了不少入会的申请,在年轻人群体力造就了不小的名声。
不仅仅公布了入会的条件和要开展的活动方案,还公布了一份会员管理规范,很是正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关于会员的管理,就是李学武当初讲的那个意思,有进有出。
会员在会期间要定期参加活动,包括文学培训、体育锻炼、艺术修养、语言学习等等,很是吸引人。
年轻人都好一个热闹,更攀比一个身份,你进去了,我没进去,凭啥呀!
于丽跟他说这个,还是想让他充分了解这个青年汇的发展情况。
青年汇里的会员大多数都还没参加工作呢,管束力度不严容易出问题。
李学武心里想着这件事呢,青年汇的管理和引导他心里有数。
这也算是他为未来培养的一个局,也是局中局。
这些年轻人是少有上班的,性格冲动,喜欢攀比,容易热血上头。
可如果不是这样,李学武还不打算布这个局呢,他就喜欢热血上头。
当然了,是忽悠别人热血上头。
-----------------
从四合院回家的路上,李学武想着于丽跟他说起的第二件事。
不是内地的,而是港城娄姐发回来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智库的讨论。
随着去年的大学习活动开始后,影响力逐渐波及到了港城。
这个年代的港城很有一大批人是响应和向往内地管理形势的。
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要学习内地的小崽子,手里拿着本本,喊着口号,搞得当地管理者焦头烂额。
当然了,这些人有一部分是工人,在港城现在这个环境下属于低层,自然向往内地的工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四合院之饮食男女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