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运一号沿着厂里新修建的公路,载着李怀德一行人对各大项目进行视察和调研。
要想富,先修路,修完路,要种树。
红星厂亮马河生态工业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张完整的工业区规划图被画在了高高的广告牌子上,位置就在周先生来视察的地方。
工业区用地规划,自京城市批复了京城工业向红星厂移交十六家企业后,便已经趋于完整,工程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
拆建两项工程正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首先,红星厂拿到征地以后,要在三产工业用地上建设新的厂区。
这是为了满足整合十六家工厂的资源以后的迁移工作,包括生产类别、产品、设备、人员等等。
要砍掉一部分,整合一部分,新增一部分,新建三产工业工区已经没有了具体的厂区之分。
跟联合工业不同,这里只有三产工业管理处,只有下属的生产车间。
以规模小,生产灵活,产品多样化为主要核心生产力,做工业生产配套工作。
像是食品厂、工作服、配件、零部件、包装等等,是以轻工业轻污染为主要产业结构。
在工业变革的同时,也在调整这些生产结构,逐步向专业化、标准化考虑。
尤其是新建厂区,更是高标准严要求,一步到位,打造零污染零风险的生产工业体系。
兼并来的十六家企业,部分生产机械拆下来就被红星厂给卖掉了,因为太老了。
不仅仅卖十六家工厂的机械设备,甚至连红星厂自己的一些设备也在出售。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李怀德等人此行调研的重点之一便是设备出售。
景玉农也是这项工作的负责人,收购是她负责,出售自然也是她负责。
红星厂要在钢城新建专业轧钢厂,现有的副厂和分厂都会被整合掉。
卖的设备和机械也主要是分厂和副厂的,因为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已经被钢城工业或者供应链体系所取代了。
工人会被调剂到钢城,或者京城厂区的其他工厂。
这边在卖设备,钢城那边就是在买设备了,收购一机厂以后,与京城机械厂的合作加深,对红星厂内部生产机械要整体换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从国外引进的新设备和新工艺会成为两年后轧钢厂开工的新风貌。
征地上建新厂,建学校,建医院,建集团总部大楼等等,十六家工厂所在的厂区就是拆了。
按照规划,需要拆掉危房和旧房,拆掉围墙和原本的生产结构。
厂区所属的宿舍是最后拆的项目,一等红星厂的居民区建设完成,这里将会成为一片空地,再进行新厂区的建设。
而亮马河工业区最大的工程是什么?
是河道和堤坝的重建和加固工程,堪比正在建设的三防工程。
三防工程从去年就在搞,快一年了还没有结束,可见生态工业区地下工程有多么大。
按照郎镇南的介绍,只要完成了地下主体结构的建设,地面部分的建设会很快。
三年的时间,这才是第一年啊。
第一年的工程重点就是学校要交付,其次便是三防工程要完工,最后就是所有规划建筑要完成地基建设,包括亮马河的扩建和引流。
第二年要完成居民区的建设,完成医院和市场的建设,要完成十六家企业的拆迁工作。
第三年便是要完成三产工业的整体建设,基础工程的整体建设,亮马河河道的工程建设,以及集团办公大楼的建设。
到这一步,红星厂已经成为了红星钢铁集团,厂职工也住进了居民区,生态工业区总体结构已经显露,轧钢厂也要搬迁至钢城。
第四年便是轧钢厂厂区的拆除和改造,以及附属结构的建设。
第五年才是全部工程的合拢和地面景观的建设和铺建运营。
三年计划,五年规划,体现在亮马河工业区便是如此。
在这期间,红星厂要维持一万人左右的建筑力量,用全部的外贸利润和全年的预算支撑这一疯狂的基建行动。
同时,红星厂的总体工人数量,也会呈现一个较大的波动。
今年年底,全厂工人人数将会突破九万人,因为还有奉城一机厂。
就在人数不断增多的过程中,红星厂一边打造教育体系,一边推动基层和机关的人事变革。
虽然李怀德在公开场合讲,人事变革不是淘汰,是更合理的人力资源应用。
但事实上,更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以及红星厂教育体系走出来的优秀毕业生会成为红星厂生产和管理体系的主要支撑力量。
原本的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受到一定的冲击,也就是岗位调配。
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或者发展潜力不足的干部和工人,会被调剂到较为合适的位置上。
其实都知道,最主流的位置便是工程队。
红星厂已经在申请组建建筑分公司,还是特别专业的那种。
因为与东风建筑有着很好的合作经验,又考察得知东风建筑的设计和工程管理实力很好,红星厂有意促进双方的联营共建。
也就是说,红星厂要与更为专业的东风建筑合作,把淘汰下来的工人变换为建筑工人。
既不用甩掉工人,又能创收,这是李怀德和薛直夫等人在车上共同讨论和研究的。
或许窦耀祖这辈子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他的队伍还能与红星厂联营合作。
当然,红星厂建筑队主要优势就是人,包袱也是人,在谈判中势必要落下风。
尤其是李学武就坐在这,红星厂管委会已经吃了太多联营的甜头,所以丝毫不在意这种合作方式。
联营合作,参考联合工业,东风建筑会保留自己的管理和公司体系,但会隐身在红星厂的建筑公司内孵化发展。
这是李学武在车上想到的内容,也就是说,联营合作,窦耀祖将成为一个拥有独立项目管理和设计,同时能指挥上万人的建筑公司一把手,牛大了。
-----------------
“这次出去几天啊?”
刘茵抱着李宁从屋里出来,哄了他在地板上趴着玩。
见韩建昆帮着儿子往车上拎行李,便问了一句。
“三天吧,周一回来。”
李学武换好了皮鞋,见儿子试探着往自己这边爬,不由得笑了起来。
小家伙长得很结实,抱起来全身都是肉乎乎的,特别的黏人。
他在家时间最少,比顾宁还要少,可李宁就更亲近他一些。
只要是他在家,李宁只会来找他,抱起来就扔不下了。
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咿咿呀呀的,跟当初的李姝一样。
尤其是小家伙咯咯乐的时候,那是李学武最消愁的时光。
任何压力都会一扫而空,满脸的宠溺微笑,就连疼孙子的刘茵都有些看不过去。
她老是讲,李顺当初也疼儿子,但没有像他这么疼的,要惯出小少爷来了。
当然,这么讲也是当玩笑说的,哪有奶奶不疼孙子的。
李学武和顾宁能把李姝教养的这么好,没道理教不好李宁。
顾宁亲近孩子,但不会像李学武这样抱在怀里又亲又逗的。
她收拾好便拎着包去上班了,自从医院的部分医生调配走,她们这些年轻医生逐渐成为了主力。
就顾宁说压力是很大的,虽然有了更多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但救死扶伤,责任重大。
每天晚上回来,李学武学习她也学习,两口子像是要考研似的。
李学武是要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顾宁是要读更多的医学专着。
知道姬卫东去了港城,她便跟李学武提了,想要国外的医学书籍和专业杂志。
其实顾宁更喜欢看小说,但书架上小说区域她已经很久没有碰过了。
为了媳妇的事业,李学武恨不得把国外所有跟医学有关的书都买回来。
这点小事其实用不着姬卫东,跟二孩说一声就行了,在津门他负责与港城之间的货物联系。
医学着作和杂志很容易就能买到,只是运回来很麻烦,主要时间问题。
其实国内一直都没有断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收集,后世在很多高校仍然存在的情报室就是干这个的。
但这种内部资料是需要审核和保密的,很少会被借阅或者带走。
从顾宁开口以后,家里每个月都会收到一大箱子书,楼上书架摆满了,就又打了几个书架,再摆满以后,她暂时不看的书籍就都装箱存进地下室仓库去了。
积极上进的顾宁和李学武成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刘茵和秦京茹默默接过了家里的琐事。
“亲爸爸一口,”李学武把儿子递给母亲,对着跑过来送他的闺女示意了脸,说道:“回来给你买好吃的!”
“那——那等你回来我再亲!”
李姝大了,两岁多的她已经开始会耍心眼了,都知道忽悠老父亲了。
“得,那我不买了——”
李学武故意逗着闺女,听着她叽叽喳喳地跑出来送自己,到了大门口才答应她买好多好多好吃的。
-----------------
“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怀德见李学武进屋也没有避讳,皱着眉头敲了敲桌子,看着对面的周苗苗。
周苗苗站在一脸的惊慌失措,泫然欲泣,随时要哭出来的样子。
“我问了一下,是有人故意在路上散发的传单。”
李学武见李怀德桌上已经有了一份,但还是递上了手里的这份。
传单是手写的,字迹很潦草,内容就是李怀德跟周苗苗那点事。
半真半假,很多都是扯淡。
这种事传起来没啥,把名字落在了纸上,还写到了周苗苗的对象周坦,这影响就很不好了。
更奇葩的是,这传单还有落款,倒霉蛋聂小光。
“叫他来了,”李学武点了点传单上的名字,道:“保卫科也查了,不是他。”
“当然不会是他——”
李怀德气恼地一推那份传单,哼声道:“他就是再愚蠢,也不会把事情做的这么明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