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在宣纸之上,写道:“转炉炼钢法”。
接着,他在还发挥了原主留下给他的画家特长,画出了一个外形梨的转炉来。
他又接在那转炉边标起注解,写道:“此为转炉,内壁用耐火砖,炉侧开从多小孔(即为风口),好让空气从这些小孔吹向炉内……”
赵吉继续写:“转炉炼钢法,主要原料为:生铁、或铁矿石、或废钢皆可。
将生铁炼成炽热火红的铁水,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
再用吹风机,将风吹入熔融的生铁后,会令其中的杂质速燃,放出大量的热,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
故因,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
炼后,
炉渣弃之,精钢留之。”
赵吉只能这样写,若是再把这其中的科学原理和一些后世的化学名词都写上,北宋的锻造坊兵匠也根本看不懂,还会让人生疑朕这个穿越者了……
转炉炼钢的原理,是让空气与铁水直接作用,使其中的杂质碳、硅、锰等迅速氧化并放出大量的热量(含1%的硅可使生铁的温度升高200摄氏度),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
因此,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铁、硅、锰氧化生成炉渣,磷也随后发生氧化并进一步生成磷酸亚铁。磷酸亚铁再跟生石灰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钙和硫化钙,一起成为炉渣。具有很快的冶炼速度,此时钢已炼成。
转炉炼钢法,在西方最早起始于1856年英国人贝塞麦发明的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
赵吉觉得,公元1856年西方的科技也没先进到哪里去,那么,在如今的北宋或许也能试验成功转炉炼钢法,并将其投入生产中。
那样一来,我大宋用现代钢制成的兵器,对抗外敌的战争中,应该会更有优势……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