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闻言也未再多言,司马朗干的事情他非常不爽,也就多亏现在弘农杨氏和陈郡袁氏还有一些粮草,没闹到易子而食的程度,否则刘备都该提剑杀过去,给司马朗开上几个眼了。
“咣咣咣。”就在陈曦面无表情的叙述司马朗一事的时候,封锁的政院大门出现了特殊的敲门声,而这个时候最主要的,也就是涉及周瑜的事情已经谈的差不多了,陈曦也就无所谓再继续关着门了。
说句题外话,政院这个门上附加了非常多的秘术,并且刻录有由国运龙脉形成的特殊玄襄,号称一经关闭,就会形成独立的封锁,万法不沾。
当然这种也就是吹一吹,实际上这门一关,产生的效果更多是让各种秘法都无法窥视政院之内,也无法用特殊的秘术进行信息观测,形成一个信息无法流出的黑箱。
毕竟这年头的观测手段太多了,连安息那种毁灭信息的手法,面对罗马无休止的破解,也被摸索出来了不少的东西。
单就汉室和罗马分享的情报来看,罗马已经从安息封锁的信息黑箱之中开出来了一些异常珍贵,而且让汉室极为震怒,又觉得理所应当的消息——匈奴在和安息合作的时候,分出来一些特殊的血裔融入了安息某个贵族之中,作为隐脉。
这个信息非常离谱,但仔细想想也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毕竟匈奴在被窦宪打爆了之后,就选择了西迁,而安息帝国作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国,哪怕是出于战略局势,收留一下匈奴的残兵也实属正常情况。
当然按照罗马爆出来的信息来看,匈奴跑到中亚之后,安息帝国对此假装视而不见,任由匈奴人徘徊在里海附近的图兰草原,就像是完全不知道一般,但是这种信息既然能被记载,那自然是有所关注,只是没特意接触。
大概到四五十年前,匈奴勉强缓过一口气之后,也曾作为安息的打手(一千多章的时候有写)跟着罗马帝国交手过,甚至还和罗马帝国的军魂军团有过碰撞。
在这期间,安息当时的皇帝察觉到匈奴的军魂未灭,帝国意志尚在,而自家的这套玩意儿被罗马打爆,正缺个代替品,所以就想要尝试篡改匈奴的意志。
当时的匈奴单于是呼延储的父亲,也有几分借鸡生蛋的想法,在安息贵族的放任下双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其间除了血裔还有其他相关的技术,但情报之中未进行详细描述。
可这份情报,最起码确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安息贵族之中肯定存在一支,或者几支是流淌着匈奴人的血。
罗马对于这份情报没啥兴趣,他们只想爆安息帝国的隐秘资料,比方说那几个失败了的命运编织者编制的命运之器是什么,能不能让罗马捡个便宜,修一修自己用。
至于匈奴的情报,罗马帝国转手就送给汉室了,毕竟当年说好了,发现了匈奴,或者和匈奴有关的东西,记得通知汉室,上次发现了北美白头鹰,尼格尔还专门告知给皇甫嵩,这次又收到了一个消息,当然还是转给汉室去解决了。
汉室这边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没什么惊讶的,迅速组织了一批人手进行调查,不过近期一大堆的乐子,这件事也有一些耽搁了,好在问题不大,慢慢查就是了。
“进来吧。”陈曦抬手对着政院的大门招呼了一下,精神天赋微微一动,然后政院的大门就自然地打开了,郭嘉那个外放的护卫一脸凝重的对着众人施礼,然后将加急情报送了进来。
郭嘉对着阮良玉摆了摆手,示意对方先行离开,然后拿起手上的加急情报看了起来,然而还没看完,郭嘉的面色就变得极为难看。
“怎么了?”陈曦眼见郭嘉神色凝重,皱眉询问道。
“威硕被刺杀了。”郭嘉震怒道。
“啊?”陈曦先是一愣,随后一脸懵逼,刘琰怎么被刺杀了,什么情况?
“查,我来带头查!”贾诩无比震怒的说道。
若非当着刘备的面,现在贾诩恐怕都拍桌子站起来了,一个周瑜被刺杀都让贾诩无比敏感,自保属性拉满,没想到事情还没过几个时辰呢,刘琰被刺杀了。
这可是刘琰啊,和贾诩当了十几年队友的老好人,大名士,人力资源部的部长,和周瑜那种藩王有着本质的区别,属于真正的中央朝官,真两千石的卿相,被刺杀?贾诩暴怒。
能刺杀刘琰,那就能刺杀他贾诩,毕竟刘琰什么配置,贾诩也就是什么配置,除了陈曦,政院坐的这些人,最高也就和刘琰配置一样,这是真正的开国元老级别!
“坐下,坐下。”刘备已经从郭嘉手上将密信拿到手了,刘琰被刺杀这种大事,刘备都惊了,赶紧拿过情报过来看看,而陈曦也坐不住了,走了过来。
“刺客是脑子有病吗?”刘备震怒道,刘琰被当成司马朗刺杀了,你不认识人,你刺杀个屁啊!
“袁杨干事这么废物吗?”法正人都傻了,甚至捂住了自己的头,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些什么问题,刺杀都能刺杀错,你干啥吃的,累世公卿就这水平?
“我发信去问候一下袁杨两家,他们俩是干啥吃的?”李优看到下面刘琰自己写的内容,确定是刺杀错了之后,人也有点蒙,这是什么草台班子,连刺杀都能刺错人?
“等等,你们都知道是袁杨要刺杀司马朗,为啥没人管一下司马朗?这算是不教而诛了吧。”刘备确定刘琰只是受了惊吓,没出啥事之后,开始思考,然后迅速的意识到了一件事,你们都知道这件事,却不管,这不好吧!
“我之前就说了,我已经救了我表兄两次了,最严重那次,我还是从文儒手上救的,甚至为此当着文儒的面告知的表兄。”陈曦很是无奈的说道,“我救两次就可以了,总不能第三次还救吧,差不多就行了,都是人命啊。”
“需要一个惨烈的死法,震慑一下新州的官僚体系。”李优面无表情的说道。
“新州目前确实是比较乱,上行下效之下,多少有些问题,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简单一些,直接让官僚系统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匹夫一怒,血溅五步。”法正很是冷淡的说道。
“其实我是想救的,但是伯达听不进去,他认为还在掌控之中。”诸葛亮叹了口气说道,给司马朗写信的人不少,袁家的信,杨家的信,陈家的信,蒯越的信,但是没用。
司马朗认为自己做的是合乎规矩的,而诸葛亮当年在葱岭也是死守规矩,压制曹操,有诸葛亮珠玉在前,他因循旧例也不算什么。
这也是诸葛亮没办法劝的原因,因为他当年还真就是给曹操讲规矩,按部就班,严守规矩一步步的推进,问题是诸葛亮也没这么极端啊,他最起码真的将武器和粮草给曹操按时按点的放过去了,没加一点唯心的操作,说四十四天放过去,四十四天装备粮草肯定到曹操手上。
司马朗玩的是啥,司马朗玩的是袁杨两家粮尽的时候粮草肯定抵达,什么叫做粮尽的时候?
司马朗能给个准确的时间,杨众作为杨家的家主都不会和司马朗同归于尽。
有个时间节点,哪怕稍微长一点,杨众也能想着法子掺着木渣,麸子对付着等到粮食来,毕竟有个节点,杨家就能稳住自家的麾下,这连个节点都没有,稳个锤子,只有自爆!
??????????.??????
你看看诸葛亮在葱岭的时候,敢不敢给曹操来个,等贵霜出兵打你的时候,粮草和物资才会到?那是真的要人死好吧。
诸葛亮只会说,这些东西需要走流程,你按照流程走完,我多少天之内能送到,你说要加速,抱歉,就是这个流程,你要加速,你就自己想办法。
全程没有一点坑人的地方,就是实打实的规则如此,你不满意也只能忍着,没啥好说的。
两者同样是讲规矩,但两者的规矩是两码事,诸葛亮的规矩是可以量化的规矩,司马朗的规矩是很难量化的,偏向于唯心的规矩。
“其实伯达那边,只要明说支援的粮草需要多少天抵达,哪怕因为中亚当前的大环境导致这个时间稍微长一点,比方说到袁家需要四十天,到杨家需要五十五天等等,各大世家其实也能接受。”糜竺少有的在这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毕竟他其实挺看好司马朗的。
“是的,伯达只要直说多少天能达到,而不是表示肯定能在袁杨两家粮食耗尽之前肯定送达,都不至于走到这一步。”陈曦点了点头说道,“前者是规矩,哪怕慢点,别人也说不了什么,后者那不是规矩,那是威胁。”
话说间陈曦看了看诸葛亮,诸葛亮神色沉静,没有说啥,为什么他当年也是讲规矩,却没人说他是在威胁老曹,说白了不就是他有明确的时间点。
甚至如果你能做好规划的话,甚至可以利用这种规矩,因为诸葛亮就是踩着点,绝对不会早,也绝对不会晚,说这个点就这个点。
有一说一,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绝对扎死了的规矩,其实也是一种好规矩,最起码真的明了,不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了。
诸葛亮对曹操做的就是这种,让曹操心中憋口气的原因实际上不在于规矩层面的碾压,而是诸葛亮在服务其他人的时候做的太好了,对他曹操的时候就是纯粹的机器人。
两相对比之下,让曹操很是窝火,而且持续的越久越窝火,哪怕曹操到后面也找到了利用这种规则的手段,依旧会非常的窝火。
刘备在大脑里面对比了一下,回忆一下自己经历黄巾时代,普通百姓看到瓮中粮日渐减少时的感受,这个时候如果夏粮已经快到时辰,哪怕瓮中之粮日渐减少,百姓也能按捺住内心的焦躁和绝望,继续按部就班的处理自己的事情,等待夏粮。
如果这个时候是一场大旱之后,根本没有粮食,只能等待说不定什么时候放粮的官员,那么当瓮中之粮日渐减少的时候,内心充斥的恐怕就只剩下绝望了。
前者哪怕晚几天也能想办法撑过去,而后者晚一两天恐怕就剩下暴动了。
当年李孚驻守魏郡的时候,宁可拿下长安巡查员也一定要开仓放粮就是知道,官僚在百姓缺粮时许下的放粮诺言一旦不被兑现会发生什么。
袁杨作为大世家同样也清楚,所以根本不存在在粮食耗尽之前肯定有粮食抵达,只有多少天之内有粮食抵达,前者只是要他们去死而已。
当然,用司马朗的话来说就是一些交换,但这种交换对于袁杨而言,不如弄死司马朗,让后来者思考一下到底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起码绝了祸患。
“这样啊。”刘备叹了口气,多少有些感慨,他也是见过司马朗的,对于司马朗的评价也是挺高的,最起码治理一地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说起来,威硕被刺杀了,新州那边伯达什么情况?”陈曦带着几分奇怪看向郭嘉询问道。
“不知道,等询问一下袁杨再说,不过威硕人没事,甚至都没受伤,只是受到了惊吓。”郭嘉看向李优说道,示意李优现在就快去发信询问袁杨。
与此同时袁胤已经收到了陈郡袁氏从新州发来的秘报,这个秘报的核心就是疯狂解释他们并没有刺杀刘琰,他们的刺客才刚落地,还没抵达新州刺史府,干这活的不是他们两家人,请国家仔细查证,真的跟他们没有关系!
袁胤看完这封秘报背后的汗水都将衣服浸湿了,他终于知道为什么刚刚在闭门会议的时候,居然还有人敢带着秘报去敲门,刘公被刺杀了?我屮艸芔茻!
别看刘琰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