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在春秋不当王 > 第664、665章 隳三都!好戏开始了

第664、665章 隳三都!好戏开始了

上一章我在春秋不当王章节列表下一页
只因公敛阳,之前作为他的家宰,如今又成为了成邑的邑宰,再加上公敛阳在他孟氏族内的威望,这些都让孟孙何忌是不由感到一阵心有余季。
当初,阳虎欲一口气灭尽三桓,也正是这个孟氏的家宰公敛阳,提前筹谋准备,挫败了阳虎的行动。
公敛阳也由此一役,是在孟氏,乃至鲁国之内是声名鹊起。
而且,要说起这公敛阳,其野心也是甚大。
譬如,当时他还不仅仅是要将阳虎赶尽杀绝,他还更是想要一举诛杀季孙斯。
也亏得是最后孟孙何忌胆小,没有采纳其建议。但之后孟孙何忌每每念及此事,都不免是有些感到嵴背一阵发凉。
而如今,公敛阳又宣称是为了防范北方齐国的异动,是亲自驻守在了成邑。
其实,要说孟孙何忌,他当然也不想坐视公敛阳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愈发做大。
尤其是在费邑和郈邑都已有了前车之鉴。
虽说成邑还不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但是如今由公敛阳看守着的成邑,也不由得令孟孙何忌是在那浮想联翩。
这时,只听叔孙州仇说道:
“孟孙大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叔孙州仇是铁了心要把郈邑的城墙拆除的,在李然和孔丘合力在郈邑演的一出好戏过后,叔孙氏的对此事的意愿可谓坚决。
所以,对于叔孙州仇来讲,如果能够三桓同时如此操作,那无疑是最佳的结局。
这时,一旁的季孙斯也是说道:
“我们的这三处主邑,其规模都已经足以和都城媲美,平日里虽是看着坚不可摧,但是,如果真的到时候尾大不掉,则必为鲁国之祸根啊!”
“郈邑之乱,鲁国几乎是倾全国之力亦未能将其攻克,孟孙大人,难道你深夜想起此事,就不曾苦恼过?”
孟孙何忌则是作得苦笑一声:
“既然季孙大人和叔孙大人都应允了,那么何忌又何必苦撑?何忌愿与二位共同为之!”
季孙斯听闻,不由是喜笑颜开。
“孟孙大人既已同意,那么明日便由斯来出面,与君上提出此议!”
终于,孟孙何忌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也就此表示了赞同。
由此,他们三家的目标算是达成了一致。
孟孙何忌本还想留他二人一同用膳,季孙斯却表示还要回去和家臣们商议细节。
于是,季孙斯和叔孙州仇也就此时离开了孟府。
孟孙何忌在他们走了之后,也是连忙召集与自己最为亲近的家臣,与他们一同商议。
而孟氏的这些家臣们在听到了家主欲拆除成邑的城墙,也自是明白了其中的意义。
他们这些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依附于孟氏的门客。而公敛阳因为自持有功,也是愈发的嚣张跋扈,所以自是有很多的家臣也都看不惯他。
而且,他们都知道如今公敛阳就在替孟氏“看守”着成邑,所以自然对堕城邑之事也是一片叫好。
而这,自然也就愈发的坚定了孟孙何忌堕毁自家成邑的决心。
……
次日朝议。
一众公卿在朝鲁侯宋行礼列席之后,先是由孔丘出列言道:
“君上,越国前段时间选来的才人,已在杏林经过了一些时日的学习。如今对我鲁国宫中的规矩、仪态等,都已较为纯熟,有几人已可以入宫侍奉君上了!”
鲁侯宋听得此言,对此也甚是高兴:
“既如此,那就让她们早些入宫便是!”
这时,孔丘又道:
“只是……还有些才人,依旧是不能通于礼教,不便入宫,还请君上决断,这些才人该如何处置?”
鲁侯宋却是挥了挥手:
“一切便由孔卿安排便是。”
孔丘道:
“诺!那今日,臣便让那些才人入宫,君上若有众意的,可届时告知臣,臣好另行安排册封典礼,如此便也好给越国一个交代。”
孔丘所说的这些,也大都是正常的外交礼仪。鲁侯宋欲立越女为后,那越国方面自然也是需要提前知晓的。
在这件事说定后,孔丘则是继续言道:
“另外,还有一件喜事要告知君上,齐侯已经决定归还夹谷之会上所答应的那三处地方,这些鲁国之地如今能够失而复得,实是君上之福啊!”
鲁侯宋听到这话,亦是不由大喜过望。
毕竟,能够从齐国的嘴里把肉给夺回来,这对于积弱已久的鲁国来说,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而这一天大的“政绩”居然就这样又是白白落在鲁侯宋的头上,这又怎么可能不让他欣喜呢?
所以,鲁侯宋也是不住的点头,就连冠冕上的珠子都在那晃得是叮当作响:
“好!好!此事确是可喜啊!”
这时,孔丘则又是谏言道:
“君上如今乃是双喜临门,臣提议,可以议定君上大婚之时,行大赦之举,以示君上之恩。”
鲁侯宋闻言,自也是不会拒绝,挥手道:
“嗯,一切便由孔卿操持即可。”
“诺!”
孔丘应了一声后,随后躬身闪入一边,直接又入了席。
这时,鲁侯宋便又是唤道:
“不知诸位可还有事需要禀告?”
只见季孙斯这时又出列道:
“君上,臣还有一事,需得君上裁夺!”
鲁侯宋开口道:
“哦?季孙大夫请讲。”
季孙斯闻言,便继续说道:
“只因前不久,郈邑发生叛乱,直搅得我鲁国是朝纲大乱。臣以为,我三桓的大邑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得不有所警觉!”
“更何况,我三桓的这三处城邑,其建制均不符合古制。臣今日提请,望君上应允我们三家,各自堕去这三座城邑的城墙!”
孔丘听到这话,虽是心里有所准备,毕竟这一切他都是早就知晓了的。
但是,现在季孙斯居然大庭广众之下,直接斩钉截铁的直接主动提及此事,却还是让他感到颇为惊喜。
而鲁侯宋,也万万没有想到,今日这可谓是“三喜临门”。
他也没想到,这季孙斯居然会第一个跳出来,并主动要求拆除自家费邑的城墙。
其实,要说费、郈、成这三座城邑,也确确实实都是远超了周礼所规定的范围。
正所谓“王城方九里”。按照周礼,天子、诸侯、大夫筑城的高度、广度都是有定制的。
只不过,如今礼乐崩坏,渐渐的也就没人再把这种规定当回事了。
而如今,季孙斯作为三桓之首,竟是主动提出要堕去三都。
鲁侯宋在惊奇之余,又岂会拒绝?
只不过,他也有些摸不清楚这季孙斯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所以,他也只是先行试探道:
“这……季卿所言虽是有理,只不过……此三邑,皆是鲁国境内的大城,是否有必要拆去城墙……此事恐怕还需从长计议啊!”
而季孙斯这时又岂能不懂得鲁侯宋的顾虑,只听他却又甚是斩钉截铁的回道:
“还请君上勿疑!”
鲁侯宋眯了一下眼睛,不由是望向了叔孙州仇和孟孙何忌。
他二人也是心领神会。
这时,叔孙州仇则亦是出列言道:
“君上,前者郈邑之乱尚历历在目,所以臣也不敢因私而害公,臣附议!还请君上,准臣先行拆去郈邑的城墙,以示诚心!”
孟孙何忌见状,也自是不敢落后,便亦是赶紧出列言道:
“臣亦附议!”
——
第665章_堕郈邑
鲁侯宋不由是看了一眼孔丘,而孔丘这时也给鲁侯宋是点了点头,并与他是使了一个眼色。
由于孔丘在这之前也要已是与鲁侯宋吹过风的。所以鲁侯宋也知孔丘之意,于是这才说道:
“诸卿皆为我鲁国之股肱,既然诸卿主动提及此事,那么寡人又岂有不准之理?此事便让孔卿相助诸位,日后也好有个商议!”
随后,季孙斯等人自是一通感恩拜谢。只不过,这其中的真真假假,却也是谁都说不清道不明的。
好在隳三都之事,也算是正式被提了出来,并且是被定为了国策。
等到朝议过后,孔丘便让礼官是领着经过挑选的越国才人是入宫觐见鲁侯,又是将齐国来的使节给安排住下……
在料定完正事后,这才和季孙斯、叔孙州仇、孟孙何忌是又见了面。
季孙斯和叔孙州仇是面朝孔丘作揖行礼,孔丘也是一一还礼。
唯有孟孙何忌,则是朝着孔丘是行了一个稽首大礼,并是言道:
“弟子何忌,拜见尊师!”
其实,自从孟孙何忌当年是受季孙意如所胁迫,与之是“狼狈为奸”后,孔丘对孟孙何忌便一直都不怎么上心了。
这其中,表面上看,好像是因为孔丘对孟孙何忌略有失望之感。但其实更多的,依旧还是因为他们二者之间身份和地位的差距。
当时的孔丘还是白身,而孟孙何忌也不过是孟氏的子嗣,二者之间虽也是天差地别,但正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彼时孔丘倒反而是更端得起老师的架子。
但如今,二人都是同朝为官,这多多少少都使得孔丘是有些忌讳。所以,孔丘在其面前也很少是端出老师的模样。
所以,眼看今天孟孙何忌反而是主动行此师徒之理礼,孔丘便赶紧是上前将其搀扶起来,并是作揖道:
“何忌不必多礼,你我虽有师徒之名,但何忌如今毕竟是一国上卿,说起来终究是位高于为师的。”
而孟孙何忌则是连忙说道:
“何忌当初曾问师父,何谓‘孝’。师父曾言‘无违’。何忌知道,师父这是为了点醒弟子。昔日先父让弟子谨遵师父教诲,弟子又岂敢再有违背?”
孔丘闻言,一时倒也是颇为感动,不由是点头道:
“何忌能够如此尊师重道,实乃孟氏之幸,鲁国之幸啊!”
孔丘将孟孙何忌扶起,随后便又是与他们三人问道:
“不知三位大人,如今可有计划?”
这时,只听叔孙州仇是率先言道:
“如今郈邑正一切待命,只等司寇大人一起前往,堕去城墙!”
孔丘见叔孙州仇如此说,不由是捋了一下胡须,并点了点头。
“郈邑刚刚经历侯犯之乱,此事确是刻不容缓!既如此,在下便先行随叔孙大人一起,前往郈邑!”
这时,季孙斯也是言道:
“斯也这便准备下令,让公山不狃早做准备,听候命令!”
孟孙何忌也是说道:
“何忌也这就下令,让公敛阳照做!”
孔丘闻言,稍加思索,随后是正色道:
“郈邑或许不难,至于费邑和成邑,还需得二位大人费心。公山不狃和公敛阳,此二人究竟如何,丘在此也不便多言。但依在下之见,为以防万一,二位大人措辞还需得注意一些才是,以免激变。”
季孙斯和孟孙何忌闻言,皆是一个作揖,以示应承。
于是,在众人议定之后,翌日,孔丘便是随同叔孙州仇一同去往郈邑。
而郈邑也正如所有人预料的那样,堕城倒也是极为顺遂。叔孙州仇甚至还答应居住在郈邑的国人们,在拆除城墙后可规划外拓,以另立新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对当地的国人们来说,自然也算得上是件大好事。于是都纷纷响应起号召。
……
一段时日过后,李然是听了范蠡对于此事的汇报,又同样是了解到郈邑城墙的拆除已接近尾声,他不由是点了点头:
“郈邑能够如此顺遂,倒也不足为怪,对了……费邑和成邑那边,可有消息?”
范蠡却是摇头道:
“他们两家,尚且还没有动静!”
李然闻言,不由是微微一笑:
“呵呵,按照公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我在春秋不当王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