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易帅(两更合一更)
“陛下,判登闻鼓院吕升卿,奏韩缜攻韦州掩败为胜,退兵不及。使韦州城下环庆路第二将,兵马都监种诊近万兵马被党项兵马所袭。”
“事后韩缜担心为朝廷所察知,不许败军入环洲城,致兵马遭到党项兵马尾随袭杀,又折损千人之众!环庆路第三将汉番将领战殁二十三员,兵马折损过半。”
“另再举韩缜数年任行枢密使不法之事十七件!”
官家闻得韦州败报,又惊又怒。
之前韩缜在没圣旨下擅自出兵,他倒不十分计较,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章越当年也有为节帅时,盖不奉诏之举。
前线大将本就有自主权,更何况是韩缜这般节制六路的行枢密使。
在他心底韩缜攻伐韦州其实也是暗暗支持,这也是一等试探之举,看看党项在丢失凉州是否一蹶不振了。如果党项真坐视宋朝轻易占据韦州,他可能考虑不顾章越等众大臣们的反对,也要在一两年内大起六路兵马一举灭了党项。
哪知党项居然还有这等势力,丢失韦州之后,反击之迅速,兵马之凌厉。
着实令他吃了一惊。
冯京道:“陛下,环庆路诸军中属种诊所部第二将,兵马在环庆路最劲,在元丰三年灵州之败后,也是最先补充兵马辎重,但面对党项精兵仍是难以一战。”
“陛下,尚不可轻此敌。”
章越听冯京之言想到,历史上五路伐党项时,宋军野战已胜过党项军,只是战役组织力,后勤薄弱。但他们忽略了党项也在进步,到了永乐城之战,徐禧自信满满地令高永能,曲珍率西军精锐想在野战中击败永乐城外的铁鹞子,但一战之下居然冲不动反被打得大败。这时候西军上下方才意识到自己轻敌了。
历史上平夏城之后,章楶事后奏道也是险胜,差点又成了永乐城第二。
冯京说得是事实,但听冯京之言,官家气不打一处来。
他听闻大败的消息心情本就不好,他直接对冯京道:“卿说得这般容易,且去环州,易韩缜为帅如何?”
官家这话的意思,就是让你冯京给朕滚。
章越听了官家此言也觉得过分,他平日主张虽经常遭到冯京反对,但心知肚明此乃‘异论相搅’的祖宗制度之故,二人私下关系还算不错。连蔡确也与冯京成了亲家。
冯京这人只是口头反对,比起司马光等其他旧党,这已经很好。
官家正在气头上,这一句话足以令冯京心寒。
冯京当即二话不说道:“陛下,臣已老迈,不足以为三军之任,愿至地方为一小吏。”
其实冯京年老多病,也早就不想干,三番五次请求离任。可新党如王珪,蔡确心想,旧党之中无人物如冯京者,换了其他人来大家一样要吵,真的还不如冯京。
官家已经厌倦极了冯京道:“卿既要出外,朕也不便挽留,且知河阳,以备契丹南下!”
话说到这个份上,王珪,章越,蔡确等人都知道冯京是走人走定了。
冯京道:“臣遵旨。”
冯京走人,枢密使之位空缺,谁来取代?到哪里再找如同冯京这般的旧党?
还有不久之前薛向病逝于任上。
这一下子空缺了两个位置,王珪,章越私下早就博弈多次,官家心目之中也有期待的人选。
不过眼下这不是关键的问题。
“韩缜如何处置?除了他还有谁可拒党项?吕惠卿如何?”
官家打算撤换韩缜,不过除了韩缜还有谁能胜任?
章越心道,他让吕惠卿来当打手对付韩缜,不是让吕惠卿取代韩缜。
章越出班道:“陛下,若党项与契丹合盟共同对付本朝,那太原之地极要紧,非吕惠卿坐镇在此不可。”
官家点点头,他与章越都有一个共识,吕惠卿这人虽人品不行,但能力真的当世无匹。一旦契丹和党项联合,那么太原这一位置将至关重要。
数来数去也唯有吕惠卿坐镇在此。
章越心底早有打算,就是重设熙河路制置使,让这一次攻克凉州的王厚升官,取代已回京师的李宪出任制置使,节制熙河,秦凤二路。
再让泾原路经略使沈括为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三路经略使,只是沈括不似韩缜之前那般枢密使身份坐镇六路,只是以枢密院承旨的身份。
最后是知太原府的吕惠卿,以观文殿学士的身份,独领河东路一路。
熙河路夺取凉州后,将转攻为守,以后朝廷的重心将转至泾原路来。王厚只要站稳凉州扼住河西走廊,失去商贸之利的党项的国力将一点一点地被消磨,同时大宋可以通过再度打通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获得商贸之利的补给。
至于沈括坐镇在泾原路,以三路兵马之力以浅攻进筑之法,从以平夏城为核心的怀德军,一路从党项人眼皮子底下将堡寨修至鸣沙城。
只要宋军攻陷鸣沙城,熙河路兵马粮草可乘船沿黄河东进,最后与泾原路合兵一处,中出攻取灵州城!
攻下灵州城后,党项就凉凉了!
这不是章越创见,从庆历至今至少有几十位西军帅臣或边将向朝廷提议了。章越也无所谓党项知道不知道,我就是明牌也与你打。
历史上李宪在五路伐党项失败后,就认为要出泾原路,在鸣沙城屯兵,如此灵州城将不破自破。
当然这也是章越与韩缜决裂的原因。
当初韩缜坐镇环庆路,是因环庆路坐镇六路之中,他可以居中调配。
但韩缜坐镇环庆路后,受西军将门影响太深,只要在此就不能避免,走向对横山攻略的路线。历史上主张横山攻略的种谔,只是一个代表。种谔死后,还让其子种朴上其遗疏,让其子继其事业。
当然西军将门此军事集团,是从范仲淹,韩琦那时候就培养起来,后来由韩绛,韩缜继之。相对而言,章越则信任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熙河路军事集团。
熙河路军事集团是章越与王韶亲手培养起来的,虽然也有一些西军班底,但基本独立。他的计划里横山攻略是次要地位,甚至压根没有横山攻略的打算。这令西军将领期望无疑就落空了。
所以章越与韩缜的矛盾,也是两个军事集团矛盾之处。
总之就算攻下凉州,章越也没有攻略横山的打算,而是出泾原路直取灵州。
章越道:“似韩缜这般自持智算,觊觎封赏,左右中枢之决断。臣以为必问其由,将之召回京师询问,至于行枢密院由泾原路经略使沈括暂为接管。”
对于韩缜这样大将还是必须谨慎处理的。
之前列举韩缜十七项不法根本奈何不了对方,只有左右中枢决意这条罪名配合上韦州之败,对方还掩过为功才可以拿下对方。
平心而论,章越若不是在宰相位置,是不愿处置韩缜。
但与吕公著一样,无可奈何。你身在这个位置,就是要得罪人的。
官家听章越当即道:“准奏!”
正在言语之时,银台司仓促入奏,雄州知州上奏,契丹国使携国书再度入境,据接伴所言,大辽已与党项成姻亲之国,要本朝对党项抽退兵马,退还所攻取的凉州之地,并处死叛徒耶律乙辛。
此言一出,官家神色大变。
……
泾原路。
平夏城。
葫芦川从城池不远处经过,昔日的广川平野之地,如今已是遍植城牒,屹然并立,以往视此为坦途的党项探骑远眺一眼,即行绕道远去。
自沈括为泾原路经略使以来,置壁垒于要地,这党项骑兵奔驰纵横的极边地,渐渐已成为了泾原路边地重镇。
寒冬腊月里,沈括头戴黑帽,身披紫袍骑着一匹瘦马,间杂在一群侍卫和将领,亲随之间突然视察平夏城。
沈括在城下驻马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天都山脉,这里也是党项昔日的巢穴所在,在没有修筑平夏城时,党项骑兵从天都山出,一日之间便可直驱泾原路的腹里渭州城。
沈括命人不要声张入城后先视察城中的都仓和草场,待平夏城知城郭成得知沈括亲临后吃了一惊,当即率城内都监,监押,巡检迎接。
这时沈括已是问过酒税,城中钱谷了。沈括对城内兵卒士气颇为满意,甲士各个都是铠甲鲜亮,把守各处时肃立,不苟言笑。
郭成来到沈括一旁看见将校兵卒站了数百人,仅大将便有折可适、王舜臣等等,还有各级官员不论。
郭成带着城中大小使臣以及亲兵上前参拜,沈括点点头说了几句安慰的话。众所周知沈括是官员中少有不端着架子,不讲排场的。身为一路节帅常带着少量的随从,视察路内各处要害之地。
有时候沈括就穿着一身破袄,任谁也看不出,此人居然就是堂堂经略使。
沈括这人有优点能够识才,他挑选的人未必忠心可靠,但各个都有过人之长,譬如郭成就是原先刘昌祚的部将。
沈括看他有带兵之才,当即将他提拔委以平夏城知城的重任。
此外沈括这些年也很重视消息来源,培养了很多谍报,他通过僧人不断潜入党项境内收集消息。这一次党项与辽国结盟,也是沈括最早探知的消息报给朝廷。
所以为经略使数年后,泾原路众将一开始对沈括为人处事颇为颟顸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久而久之,大家也渐渐佩服起来,特别是他向朝廷推举的人才,最后都被任用和提拔。官员将领恍然,原来沈经略在朝中的背景这么硬啊!
现在泾原路上下对这位沈经略也是由衷佩服。
沈括拜完了城隍后,当即入了城衙,稍稍休息片刻后,便接见当地蕃部首领。
明珠,灭藏,康奴等番部都是生活在平夏城附近,以往李元昊入寇时都随他们南下,熙宁年时神宗也想招揽他们,并赐下财物,可是这些部族转手就将宋朝赐予的财物献给了党项。
自宋朝修筑平夏城后,现在他们都顺应大势,已成为了大宋的编户。
沈括向这些首领询问了几句党项的消息,部民的收成和过冬的准备,片刻后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率着几十员大将便赶到了此处。
至于泾原路相对于环庆路,鄜延路则相对独立,似泾原路兵马副总管刘昌祚一直被西军将门排挤之外,之前王中正节制泾原路时,刘昌祚就不断被人上了眼药,导致王中正对他观感极差。
但沈括却对刘昌祚很爱才,二人甚至还私下约为了师生。
刘昌祚虽比沈括年长,但官场上不讲这个。
沈括对刘昌祚道:“本朝在平夏城还未修筑时,前线是镇戎军的熙宁寨。李宪向天子献策熙宁寨此去鸣沙城一共四百里,从此修十余城至灵州反手可得。但天子觉得此太艰难,耗费钱粮太多。”
“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