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周守藏史 > 第176章 分封

第176章 分封

上一页大周守藏史章节列表下一章
>
只需将书一视屈氏,屈氏之人在礼官之首与政官之首之间,自然清楚怎样选择。

屈原一愣。

“风子,原并非要您……”

风允摇头。

“当初老子询问我,独善其身,还是广达众人,你是知道我的选择的,如今我道在你手,为何要藏在手中,不视他人呢?”

“去吧,若你能以此为民做主,我只会欣喜。”

屈原闻之,啜泣而声:“风子,劳累您为原考虑。”

风允淡笑,望向已晚了的天色。

“且回去吧。”

屈原起身。

“风子,君上的旨意明日就会下达,到时原来带您去郢都外查看封地。”

“封地……”

“风子,切勿拒绝,您对楚国之德,封地不足报也。”

“哈哈。”风允目微闪,轻声道:“封地与我无用,不知可否禀明楚君,让允能一观典籍宫第十宫?”

当初来楚,风允也就只能观阅九宫,风允对第十宫的兴趣,可比所谓的封地大。

“第十宫?”

屈原道:“风子,第十宫实为每一任楚君在典籍宫的书房,都是些废弃之稿,陈年杂事,并无奇异……您若想看,原询问楚君就是,无需以封地为抵。”

说毕,屈原行礼而离。

“我要封地作何,在楚,我之心不在楚,而在人族啊。”

风允望着屈原走远,这才将矮桌上的茶水收拾了。

婢女以为风允将要入睡,风允却道:“去寻些帛书竹简来。”

“诺。”

风允暂无眠意。

提笔。

欲书——《列国志·楚》。

志,一地历史也。

有前史记明来历往事。

有今史记明风俗国情。

楚国国情,风允此时还有不明之处。

那需要前去楚民之中方能看到,所以他只能先写前史,再写今史。

至于如何写楚国前史……

很简单。

只需整合在楚国典籍宫中那些杂乱的《楚史》,标定年月,从古到今,洁明利害,让即使是楚民也能看懂这些历史。

“历史,方能让国民有归属。”

“为何百越即使是小国,分散部族,也能轻易合一,就是因为有史可依,同源而生,拥有一脉相承的祖先信仰,他们的祭祀是相同,相通,可融一的。”

“而楚国……”

楚国国民对过去,又知晓多少呢?

他们对楚国的认同感,恐怕在逐代消逝,或许只有老一辈当中,还有记得先君之慷慨,楚国之艰苦。

“不明历史,无国之心。”

“权贵忘祖,国民弃国。”

明显,此时的楚国,还没有意会到这一点,或者他们认为,庶民是不配知晓历史,这是士大夫的权利。

可士大夫他们知晓历史,又掩盖历史,那与不知历史又有何异,迟早会踏入无法挽回之境。

“典籍宫第十宫…”

风允如今阅读楚史,却总觉得有地方缺漏。

“一国怎么可能无错策,无贫苦艰难之时呢?”

第十宫,应有风允想要之物……

……

翌日,楚君令——

屈氏,瑕,应年老不受,辞任大宰之位,封国老,举屈氏,原,为楚国大宰。

屈氏,基,应年老不受,辞任宗伯之位,封国老,举景氏,差,为楚国宗伯。

此外。

景氏,阳,因协同斗廉代司马攻破扬粤有功,升为楚国司马,位正大夫。

而原司马-昭氏,阳,位正大夫,添大司马职。

代昭阳前往扬粤后,斗廉代司马归郢都后,辞司马位,封国老……

最后,孙叔敖治水有功,建芍坡,是为万顷之渠道,其德性高洁,贤能远大……楚君亲请,为楚国相。

至于风允……

“轰隆轰隆…”马车行进。

项燕御马车,屈原与风允在车厢内交谈。

“风子,楚君此行,余实在愧疚。”

楚君并未在诏书上写明风允奖赏,只是让宣示之人,宣其德行,风子之名,赏赐各种,一一不少。

那些庶民认不得几个字,只听这封赏,都觉得楚君厚待风允,随即大赞楚君厚礼风子,是为明君。

但此时,识字的楚国士大夫都清楚,楚君之意,不欲录用风允。

“不必苦恼此事,你身为大宰,应该思考如何为楚国、楚人而政。”

拍拍屈原的肩膀,风允却听到外面传来哭喊之声。

疑惑中,风允拉开了车帘。

()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大周守藏史章节列表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