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周守藏史 > 第173章 乐道曾侯乙

第173章 乐道曾侯乙

上一章大周守藏史章节列表下一页
第173章 乐道·曾侯乙

“何人!”

“宋国,庄氏。”

那申国大夫扫视而来,目光落至风允身旁的青年身上。

“宋国,庄氏?”

他可没有听说宋国有什么庄氏的,随即不屑之。

“你以风子之名,就能随意令我申国退去不成?”

“这岂不是让世人笑我曾国善欺?”

其挥手,欲让护卫上前擒之。

“噹!”

这青年不躲,周围观望之人蹙眉,可申国之势大,他们也不敢阻止。

而那护卫擒来,却突然被一飞纵而来的长矛所阻。

“先生且退,此事是我养国之事,莫连累先生。”

那养国御马的壮硕少年眉目含怒。

但养国大夫却惊慌失措,欲要向申国大夫请罪。

“申国大夫恕罪,由基乃养氏之人,此番也是见曾国之盛,而忘乎所以,还望海涵。”

申国大夫瞥了养由基一眼,又望向那青年,冷呵道:“来人,拿下这小子!”

闻声,养国大夫紧忙搂住养由基,以此避祸。

那青年不慌不忙,转身对风允一礼。

“风子在前,庄周有礼。”

风子!

周围人群中传出惊讶之声。

昭阳见之,拔剑而出,抵住那围来的申国甲兵,以此护住风允声誉。

再望向那青年时,其面色恭敬,正与风允交代自己之行。

“余宋国闲人,名周,字子沐,此番从宋赶来曾,本闻曾之礼乐,遂来闻礼,但前日闻风子与老子之论道,方知晓道之有圣,此番欲向风子学玄门。”

庄周?

风允诧然。

“你为何不去寻老子,我之玄比之老子之德,少之又少,不足多矣。”

庄周腼腆一笑。

“老子离去,周此时才知,此时遇风子,想来才是周之缘。”

对庄周这毫无遮掩的话语,风允倒是愣然一乐。

不过旁边闻声之人,却觉得这庄周自大,其怎可这般随意,这可是圣道,当以大礼而请才是。

此时不少人都蠢蠢欲动,欲上前向风允行礼。

而申国大夫却尴尬不已,站在车架旁踌躇不定。

就听——

“风子来曾,余乃曾国太傅,此番特来迎风子入雅会。”

一庄重老者,在一群甲兵的护卫下,疾步而来。

周围的人纷纷避让。

曾国,候爵,而太傅,一国卿大夫,比之一般诸侯都要尊贵不少。

此时,这曾国太傅到,倒是解决了申国的尴尬。

“申国大夫,且一同见礼风子,好入会去。”

申国大夫闻声,思考风允此时之名,却也不得不低首行礼。

“风子且安。”说罢,冷哼几声,目光隐隐厌弃,示意马夫,御马而离。

“风子请,且入会吧。”这曾国太傅望那申国大夫离去,缓缓松了口气。

申国这几年势大,此时曾国出门处理此事,都是给曾国威慑诸国的机会,不过有风允出面,倒是简单不少,这申国再如何,都不会当众与一位已经寻到圣道,被称作子的人物冲突。

风允点头,欲回车,进入曾候宫。

“风子您还未应声余之事。”庄周来追。

昭阳之剑,欲拦。

风允摆手,任由庄周在其旁。

等到车前。

风允道:“待曾国礼乐雅会结束,余再将你引荐老子。”

庄周略惊,却又笑道:“风子大德,此番周就能听两位圣人的言论了。”

庄周这说法,风允不由驳道:“允何比圣人,其路之遥,不过是与众人一般的寻道之人。”

风允上车,而就将庄周也与欲上车。

一旁护卫的昭阳蹙眉,冷面而视。

庄周腼腆一笑,却还是挤身上车。

“周只是宋国一落魄子,来曾国都苦恼盘缠,此时更别说什么上宾下宾的函了。”

“风子既要引荐周,不若就带上周吧,免得风子出会时,周已经饿死街头,也找不到周了。”

“在此期间,风子将周当作一弟子即可。”

说着,庄周正大光明地望向风允。

“走吧。”

风允对外面的昭阳道:“多带他一人,跟在我身后即可。”

昭阳在马车旁颔首,却对这庄周警惕十分,亲自来到马车前,御马向前。

等马车驶过曾侯宫门,庄周才腼腆挠头。

“风子真的带我进去?”

实际此番,也不过是庄周试探风允,想一观能称作“子”的风允,其道之下的心为何。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同,其心南北,也非同道。

看似洒脱,莽撞而行的庄周,其心思也细。

“伱与这个时代,很不相同,我很好奇你的礼是什么。”风允望向这面目青涩,望之与自己年纪相差无几,行为无拘,样貌清秀却略带不羁的庄周。

老庄之学。

可知其道应是在道家之学,风允才听了老子的德道,自然清楚德道与自己的玄道是多么的合拍,就如同之后的儒法一般,一外一内,治国安民。

“礼?”庄周闻声,还以为是风允要考校他。

他思索,正欲答,风允却止住。

“且等听完曾国礼乐,再答。”

庄周闻声,笑而喜之,其目若朝阳,却与风允心中那逍遥忘世的庄子形象,多有不同。

“你寻道,是为了什么呢?”风允不禁发问。

庄周不假思索:“自然是为人,人之苦难多哉,一人之苦犹如苍耳,其亲之人相触,其衣亦粘,即使落地,也是漫山遍野,其苦不断。”

风允闻声,颔首,也不再问。

“风子,雅会到了。”

雅会在硕大的礼乐宫举行,此地乃是向周王特请所建,能容下数百人席坐,加之护卫奴仆、歌姬乐师,其不下千人之数。

下车后,远远而望,雕梁画栋,彩漆绘雅,实在震撼。

风允望之,略微思索。

“原,这些漆纹,楚国与曾国却多有相似。”

风允来到楚国后,第一眼就感叹了那红漆之彩,而此时的曾国也是红漆黑纹,图案也多有相似。

闻声,屈原来到风允之侧,也遥望曾国宫殿。

“楚国原本只是小国,其在曾国之边,所以多以曾国为首,其权贵所学的《周礼》也都多来至曾国,所以楚之学曾也。”

说此,屈原倒是没有异样。

而带着芈姝、芈月靠近风允的沈尹华也道:“此番还得是风君……是风子。”

他感叹道:“风子代表了长江以南的诸国,也能代表楚国,我楚国总算有一位上宾,上宾啊……”

“这下诸国也能看得上咱们楚国了才是。”

“当初君上应该直接让风子代表我楚国而来……”

沈尹华絮絮念叨,屈原面露惭愧之色。

“风子莫怪,尹华先生多次出使曾国,我楚国都一直为正宾位,不得上宾,被多国所笑,如今得风子为首,所以欣喜,此时有跳脱之言,风子勿怪。”

风允摇首,表示不介意此事。

心中对楚国现状,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百越时,风允行阴阳之策,去除不必要的神灵信仰,整合分裂的部族。

又以五行策,规范了农耕狩猎等等要事。

其中就有一篇《水策·巫医有道》。

此作为何。

就是为了给百越一条可传承的文化,使国民自信,传承一心。

但是此时观楚国,其文化来源于曾,却效仿有余,独立欠缺,缺少自己的东西。

这是十分危险的情况。

学者生,似者死。

待到两人入殿。

“风子,且带楚国宾客入上席就坐。”

上席,其上宾有几,上席就有几。

而风允为风子,其论道之事在这几日传得沸沸扬扬,是战场名声巨大之人,虽此时曾国将风允安排在了右一席,其后还有几个正宾席位,是为楚国之人准备。

随之入席,沈尹华更是激动。

屈原和芈月、芈姝也目光惊喜,其行为举止,都更加规矩。

风允望周围之人观来,也不拘束,坐好之后,召来屈原,低声询问:“我观《楚史》,其多是赞美曾行《周礼》而成习俗,延续出礼乐之盛的言论。”

“而楚国人都以效仿这样的行为而感到高尚,楚国没有独属于自己的习俗吗?”

一旁跟着的庄周闻声,也悄悄来到风允的席侧,与屈原一左一右,似在聆听。

屈原思索风允所问。

“哈哈,诸位宾客,礼之士者,皆安。”

此时,殿正中,一年老之人,身着华衣锦服,在娇柔的侍女搀扶下,缓缓走来,跪坐在殿正中的首位上。

以上而下,望向分列两旁的各国士大夫。

“宴将起,暂退吧。”风允摆手,庄周与屈原都退后,入席。

而作为右首,风允也清楚,自己要首为曾候见礼。

可就听。

“风子且安,此番能请来风子,是我曾国之荣幸,应是我问风子安。”曾侯不顾自己年迈,起身对风允先行一礼。

风允见之,不仅仅是因为其为曾侯,更因其年岁,是长者,遂也起身,回礼。

“曾侯以礼待诸君,亦是曾国以礼待九州,国行礼之邦,君行礼之声也。”

曾侯对风允礼待,风允也回赞曾侯,曾侯闻言大喜,抚须而笑。

“风子请坐,寡人还需向诸位见礼啊。”

似乎在印证风允的话,曾侯对诸多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大周守藏史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