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周守藏史 > 第171章 德道老子

第171章 德道老子

上一章大周守藏史章节列表下一页
第171章 德道·老子

“呼,总算是到了。”芈月把脑袋从马车车窗内探出来,远远望向肃穆规整的曾国城池。

一眼望去,大而有序,四处都是身着得体衣物的国民,其面目和善,即使是衣着简陋者,也有礼有节。

与楚国彪悍、粗狂的民风不同,这股独属于《周礼》之随性而礼的气息,让芈月惊叹不已。

同时也让楚国来人,包括风允在内,都明了曾国为何为有礼乐之都之称——礼为生活。

沈尹华先生观之向往,而屈原目中灼灼,似希望有一天,楚国也是这般,行之仪礼。

“入城吧。”昭阳骑马,驱御而前,来至城门口的守将之前,交换了两国文书。

明显的,瞧见是楚,这守将虽无嗤声,却眼含不易察觉的敷衍之色。

昭阳蹙眉,可也不欲与一小将争执。

“走。”

大手一挥,楚国车马浩浩荡荡,驶入曾国,向着曾国驿传而去。

一路上,能看见不少外来之客,以其脸型,不乏能看出是来自四海八荒之人,可见这即将举办的礼乐雅会闻名中外。

驿传到——

“风君,请。”

雅言…

能听出,昭阳此时说的是周之雅言,也就是官方话,此时在礼乐雅会上,若不是说雅言之国使,怕连说话都会被人鄙夷。

雅言,风允自然也会的。

随着昭阳的带领,楚国几人各分了暂歇之处。

此时屋内只有风允与昭阳二人。

昭阳道:“风君,余有闻,君上已经派遣细作,前往彭蠡泽各国,一探风君的政绩。”

风允回首,而昭阳已经告退。

“政绩?”

风允只是笑笑。

他的政绩在百越,而一国之策往往需要时间发酵才能凸显其作用。

如今距离风允为百越国相,已近一年,百越此时是何状态,才是评估风允行政之能的一个方式。

对于百越如今是否欣欣向荣,风允也有在意。

“看来楚君已有邀我出仕的想法。”

“不过其心或许并不纯粹。”

风允不多去思,而不多时也有奴婢入屋,为风允收整。

风允无多顾忌,随即出门,一观这曾国情况。

“风君,沈尹华先生正欲邀风允一叙,详说事情。”

屈原来寻,正巧遇到风允。

风允颔首,与其一同而往。

来至一处小亭,其周边临湖,湖水在秋风中微微荡漾,十分惬意。

“风君请坐。”

此时芈月、芈姝已经坐在侧边。

在亭中,有一矮桌,桌上正摆放着几份宾客邀函。

沈尹华面色不佳,似在哀叹,见到风允来,面上愧色。

“风君,此先不曾与君说,也是因这曾国礼会,又有三宾之分。”

“其下宾,为入席观礼者。”说着,他拿起其中俩份邀函,递与芈月、芈姝。

“这一般是各国公子公主,士大夫薄者所得。”

“而正宾,为入席论礼者,是为杰出的后学子弟,提供论礼之地,以此延续礼仪,让众人评价。”

“最后是上宾,为入席说礼者,其为评判礼乐之人,以各国礼乐之长者为主,德高望重。”

说毕,可这桌面上剩下的,也不过是正宾之函,可见,曾国并没有重视楚国,甚至没有重视风允。

“怎可,对我楚国也就罢了,他们一直自诩高洁,认为楚国是蛮夷之属,可!”屈原气恼,怒斥道:“怎可薄待风君,风君贤德之名,周之东南,就是蛮夷百越之中也传响!”

“我去为风君讨个说法!”屈原是真的气急,此时不顾什么礼仪,拔出腰间佩剑,就要奔去。

“暂等,暂等!”沈尹华紧忙高呼,去把屈原拦住。

“哎呦,屈原大夫啊,你这是把楚国的礼仪放在何处,若是被人传说,别国之人如何看待我楚国啊!”

“倒是怕是蛮夷之声是真的烙在我们楚国人的脸上了!”

屈原眼中怒意不减。

“风君对我有传道之恩,原决不可背弃!”

“此番原不以楚国之人,只以后学身份,去论!”

见拦不住屈原,沈尹华心头后悔不已。

芈姝芈月对视,望着两位大夫拉拉扯扯,都不敢说话,只是看向风允。

就听——

“原,不必如此。”风允出声,他拿起那邀函,微微摇头道:“我与你说过,不必标榜贤德,其也是不必攀比,去注重别人的看法之意。”

“说起这上下之宾,允还希望与芈姝、芈月换一换,观礼对允来说就已足够,无意再去谋什么论礼、说礼之事。”

闻声,屈原这才暂歇。

“风君,是原鲁莽了,忘记了风君所意。”屈原行礼之后低首羞赧。

“坐吧,对于允来说,这位置是无关紧要的,但对于楚国来说,这却是诸位要争的。”

在楚国这般久,风允自然清楚楚国,不管是民还是权贵,都希望楚国被中原各地的国家所认可。

遂楚慕周礼,往来已久,这曾国的礼乐雅典,也寄托着国与民的祈愿。

“楚乃大国,却无上宾,此时,原与尹华先生代表楚国来曾,且都为正宾,却是要论礼一番,以证楚国之礼的。”

风允说着,自己倒没有太多压力,而屈原和沈尹华却感到压力倍增。

虽说风允是代表长江之南的诸国而来,可长江之南,多是蛮夷,也就寥寥几个周礼国家,其中最大者也不过是楚国罢了。

此番不得上宾,也是因此。

皆为鄙楚之蛮夷罢。

风允目光长远,非争一朝一夕,楚国却得争。

几人安坐,除却风允悠然喝茶外,皆愁眉苦脸。

“风君,要不您把正宾的函给我吧,我去和他们论礼!”不过六岁的芈月义愤填膺,此时她也清楚了楚国在别国的看法中,是为何位。

想到阿父对她的疼爱,她就义不容辞。

“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公主莫闹,怎可女子论礼,岂不让别国笑话楚国无男子。”沈尹华紧忙安抚芈月。

闻言,芈月却瘪嘴,不满之下欲说,可芈姝上前捂住她的嘴。

“月妹!”

芈姝瞪了芈月一眼,然后对几人行礼道:“芈月年幼,胡乱言语,还望诸位勿怪。”

说着,芈姝还观看四周,见无人关注,这才缓了口气。

可这时,她看见一少年人影,她方要探究——

“沙沙沙……”沙沙声,脚步零碎,似在逃去。

“啊,放开……先生,我只是路过。”

就见项燕提着一十一二岁的少年出来。

其衣裳华贵,但比之楚国众人,却要朴素不少。

沈尹华望之蹙眉。

屈原目光微动,起身一礼道:“不知是何国公子?”

“黄…黄国。”这少年说着,目光却望向风允。

屈原挥手,让项燕放人过来。

这少年紧忙上前,对众人一礼。

“在下黄国,歇。”

黄国……风允观国图,其黄国位于鄂国之北,小国,与桐、英之国差不多。

但是黄歇这个人……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

风允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代楚君不孕,黄歇将自己已经怀孕的姬妾嫁于君……

对此事,风允倒是不知其详细真伪,却也就记得这些了。

不过此时,黄歇非楚国人,乃是尚未灭亡的黄国士族,十一二岁的少年郎。

“你是什么函?”芈月询问。

黄歇微愣,转而笑道:“当然是下宾了,歇此时还未出仕,也未成家,能出席观礼已是不易。”

说着,黄歇又转头对风允一礼。

“黄歇,见过风君。”

风允颔首,微礼。

而此时……

“禀风君,外有人拜见,希望能见您……”

甲兵之后,昭阳赶来。

昭阳道:“风君可认识一名计然之人,其携前周都典籍宫之守藏史,欲见风君。”

周之守藏史……

老聃!

“计然为宋国人,原在扬粤任大宰,年前辞去职务,寻道问学,余与其倒是相识。”

风允将能说的解释清楚,昭阳目微凝。

扬粤大宰?

“不知计然何在,司马可随余去见。”

风允起身,整理衣袍,发冠,正襟而待。

见此,屈原也起身。

“风君,余随您见这位计然先生……”

“不,不是见计然,而是另一位守藏史。”

昭阳见状,明白风允欲见,不容置疑。

对此,昭阳深思熟虑。

“风君且待,余去请那两位进来。”

“有劳司马。”

风允亲自整理竹席,为那位先生留出右首一座。

沈尹华蹙眉道:“风君,到底是何人,值得您如此礼待?”

“一为大智慧之人。”

风允答后,就见两人到来。

其衣着朴素,完全看不出华贵姿态,远远望去,和寻常之人无异。

近时,计然暂不谈。

老聃宽额竖耳,目若星河,长须怀口,行动之间,仿佛引动周遭之气,似稳重而智者。

“老聃先生请。”

风允起身以请。

是为论道,问学。

如果要在这辉煌的时代求学,其道之老庄、儒之孔孟、纵横之鬼谷……都无异是其去处。

但风允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大周守藏史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