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医者晚明 > 第一百四十二章 葛洪庐问道

第一百四十二章 葛洪庐问道

上一章医者晚明章节列表下一章
第145章 葛洪庐问道

唐县文教兴盛,仅境内的举人就有三十多位,区家兄弟一到唐县就忙张介宾着以文会友去了。

张介宾三人斋戒完,第二日一大早就往清虚山而去,一个时辰后,三人来到山门,立刻就有道童引路,将马拴好。

白玉瞻询问了潜虚子去向,一路将二人带往葛洪殿而去。

“走慢些,慢些,这山看着不高,可怎么这么难爬啊!”陈继盛走了一阵,有些气喘,连忙让张介宾二人慢些走。

张介宾闻言,稍稍放缓脚步,站在一处高地环视群山,这时说道:“这地风水不错,山环水抱,北高南低,你看这河一环绕,隐隐形成了一个太极图,庙宇道观都在一边,另一边不知是什么?”

“那就是葛洪村,当年葛洪和鲍姑就在此结庐给百姓艾灸治病。”白玉瞻回道。

张介宾点了点头,催促道:“小盛快点,我们到前面休息。”

三人继续前行,来到葛洪大殿,张介宾笑道:“看来这大殿正处于太极图的白中黑点位置,这么多香客,潜虚子应该不在殿中吧?”

白玉瞻点了点头,进去问了知客道,出来说道:“潜虚子道长确实不在这,自从三月十五庙会前,道长就住到葛洪庐去了。”

三人往回走了两殿,转向西下山来到河边,在这太极图黑白鱼交汇的中段,有一座桥。

张介宾走在桥上,啧啧称奇:“这里的一景一物,都很讲究,完全可以当做风水建筑的典范。想必那黑中白点处,也有一座镇山建筑吧?”

白玉瞻微笑点头,眼中满是回忆之色:“那里是祖师殿,与葛洪大殿遥相呼应。我们也都是在那里受戒学经。”

“祖师殿啊!”张介宾看了许久才收回目光,说道:“我们是要北上对吧?我想潜虚子应该不会在祖师殿。”

“对,还要继续北上。”

陈继盛大叫道:“还要上山啊?那我们刚才为啥要下来呢?”

张介宾笑骂道:“你是鸟啊,还能从这山飞到那山去?你看着河流走向也知道,前面过不去,不然干嘛在这修座桥?”

陈继盛嘀咕道:“那干嘛非得把殿修到这荒山野岭上,修在城内香火不更旺吗?”

“这你就有所不知,这周围数百里,还真没有香火比我们清虚山更旺的地了。每年庙会都有数十万香众前来许愿还愿,至少是祁州药王庙会的十倍。”

“为什么会这样?近的地方不去,反而跑这么远呢?”陈继盛感觉不可思议。

“走吧,想不通就慢慢想。”张介宾笑道。

三人继续登山,不知拐了几个湾,翻了几座岭,眼前才出现葛洪庐。

庐内袅袅炊烟,刚升起就又融入满山云雾中,形成一种和谐自然景象。

张介宾想起当年的自己,再一次扬声叫道:“潜虚老人,我来了!”

庐内出来了一位年约三十的道人,念了声道号,说道:“贫道见过道友,见过两位善信,道长有请!”

“见过道友!”

“见过道长!”

陈继盛见两位大哥都回礼了,也跟着说道:“见过道长!”

三人随着这中年道士走了进去,张介宾一眼就看到身穿蓝色道袍的潜虚子。只是和十年前相比,苍老了几分,不过却显得更仙风道骨之感。

“小友,你来了?”潜虚子笑道。

张介宾听着这熟悉的声音,仿佛又回到那个热闹的棋盘街,不自觉露出笑容来:“潜虚老人,你失信了呢,说好三年后见,这都十年了。”

“哈哈哈,小友,你没见我,不代表我没见你,我还知你去了辽东。”

张介宾一听很是惊讶,脱口而出道:“你还真回京了,怎么不来找我?”

潜虚子摇了摇头,叹息道:“万历七年,云游北方时,听闻昙阳子之事。我接连给王世贞、王锡爵去信劝阻,却石沉大海。只得亲往劝诫,当我赶赴江南,发现事已不可为。”

张介宾一听是七年前轰动一时的白日飞升事件,说道:“神仙之事,古已有之,敢于当众验证,昙阳子也不失为奇女子。”

在场就只有陈继盛不知道这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他叫道:“你们都在说什么,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

张介宾没有理他,只是问道:“敢问潜虚子,世上可真有神仙?世人可真能飞升?”

潜虚子笑了:“世人有尊我为东宗之祖,似能与南、北、中三宗相提并论。你说我是人是仙?”

张介宾想了想,如实回答:“以功绩而论可称祖,但归根究底还是人,只是非一般人而已。”

潜虚子点了点头,说道:“自晋唐以来,外丹之路已证明走不通,如今我们各派都修的是内丹之法。是葛仙翁开创的内丹大道。”

“内丹即内练,所谓内炼,一言以蔽之,绵绵若存而已矣!”

青年道人、白玉瞻闻言都陷入沉思。

张介宾重复道:“绵绵若存?”

良久,青年道人说道:“道长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过于执着?道生万物却不争,受教了!”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白玉瞻念了一段道德经,也对潜虚子行了一礼,说道:“弟子受教了。”

张介宾见二人都明白了,也不着急,只是有些不确定道:“你的意思是说不争,不强求是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贫道如今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我只知修行在于修心,至于日后能否飞升,以后的我或许知道,但现在不知。”

潜虚子的话没能让张介宾完全解惑,他继续问道:“据我所知,先秦之道是道,汉晋之道却是神仙之道。无论是外丹、内丹、术法、医学,都行的是神仙之道,长生之道。”

“而今的道门,传承汉晋之道多,先秦之道少。敢问道长,您修的是哪家的道?”

张介宾的问话掷地有声。

潜虚子却笑了:“贫道师法百家,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道。”

张介宾问:“东宗与南北二宗有何不同?”

潜虚子说道:“大同小异,南宗讲究先命后性,北宗先性后命,我却提倡性命双修。三者都是兼修性命。”

“我这些年走过不少地方,发现无论僧道,都五花八门,传承混乱,我虽是居士,是上清一脉,今属正一。可我也不知其中奥秘,可否解惑一二?”张介宾想了想,说道。

潜虚子点了点头,在庐内踱起步来,好一会才说道:“如今道门格局的形成,简而言之:南北二宗归全真,三山符箓归正一,自此奠定如今北全真,南正一的格局。”

“上清一脉,以茅山为宗,是三山符箓之一,主修符箓,与我们主修内丹有别。但正一掌管天下道门已久,早已是难分你我。”

张介宾恍然:“也就是说,主修内丹还是符箓,是全真、正一最大的区别?”

潜虚子点头,说道:“别说全真正一难分你我,就是道释儒也一样。你有空可在清虚山四处逛逛,会发现,哪怕这是道门胜地,也坐落不少寺庵。佛门胜地同样有不少宫观存在。”

“好!”张介宾回道,接着继续问道:“既然道长也不知是否有神仙,那凡人可真能祈雨,符箓当真能祛病,雷法咒术又是否当真?”
本章已完成!
上一章医者晚明章节列表下一章